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留言,问“三分利算不算高利贷”“朋友借钱说月息2分,这利息高不高”。说实话,“几分利”这个说法在民间借贷里太常见了,但真要掰扯清楚多少算高利贷,可不是简单看数字就行。今天我就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,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事儿。
先得弄明白,“几分利”到底是啥意思。平时大家说的“1分利”“2分利”,默认指的是月利率。比如月息1分,就是每个月的利息是借款金额的1%;月息2分,就是每月2%。但这里有个大坑——很多人会把月息和年息搞混,最后算错利率吃了亏。
举个例子,借1万元,对方说“月息1分”,那每月利息就是10000×1%=100元,一年下来利息是1200元,年化利率就是12%。要是说“月息2分”,每月利息200元,年化就是24%。但要是有人跟你说“年息3分”,你可别以为是年利率3%,得看清楚合同里写的是月息还是年息,之前就有客户把“月息3分”当成“年息3分”,结果年化算下来36%,这就危险了。
那到底多少算高利贷?根据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,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“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的4倍”。LPR是央行每月公布的,比如2025年7月最新的一年期LPR是3.45%,4倍就是13.8%。也就是说,现在借钱的年化利率超过13.8%,超过的部分法律就不保护了,这就算高利贷。
你可能会问,怎么用“几分利”对应这个标准?很简单,把月息换算成年化利率就行。比如月息1分(1%),年化12%,没超过13.8%,合法;月息1.2分(1.2%),年化12%×1.2=14.4%,超过13.8%,这就属于高利贷了。
前阵子在贷款论坛上看到个案例,有网友借5万元,对方说“月息2分,借一年”,他当时觉得2分利不算高,结果每月还利息1000元(5万×2%),一年利息12000元,年化24%。后来他咨询律师才知道,按当时LPR4倍13.8%算,5万一年合法利息是50000×13.8%=6900元,超过的5100元可以不用还,这才没吃大亏。
这里要格外注意“砍头息”和“手续费”,这些都会让真实利率变高。比如借1万元,对方说月息1分,但先扣掉2000元“手续费”,实际到手8000元,每月还利息100元。这种情况下,你实际只用了8000元,每月利息100元,月利率就是100÷8000=1.25%,年化15%,要是LPR4倍是13.8%,这就已经是高利贷了。
法律上对高利贷的后果说得很清楚:超过LPR4倍的利息,借款人可以拒绝支付;如果已经付了,还能通过法院要求出借人返还。但要记住,本金和合法利息(不超过LPR4倍的部分)还是得还,别以为高利贷就不用还本金,这是两码事。
平时怎么避免踩坑?教你个实用方法:不管对方说“几分利”,先自己算年化利率。月息×12,日息×365,算出来后对比最新的LPR(央行官网每月20号更新),乘以4,超过这个数就得当心。签合同的时候,一定要写清楚是月利率还是年利率,最好直接写年化利率,别用“几分利”这种模糊说法。另外,保留好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,万一有纠纷,这些都是证据。
说到底,“几分利算高利贷”不是拍脑袋决定的,得看法律规定的LPR4倍,还得算清楚真实的年化利率。借钱是大事,别因为“熟人面子”就稀里糊涂签合同。希望今天说的这些,能帮大家避开高利贷的坑,借钱借得明白,还得安心。